網誌的第三篇公路紀行文,來記錄位在東北角的雙泰產業道路、宜一線
相較於先前曾撰文的基福公路、霧台公路來說
這條公路與基福公路一樣位在東北角、與霧台公路一樣連絡著深山的村落
雖然也有著豐富的故事蘊藏在其中,卻比前兩條低調了許多
廢話不多說,就開始接下來的紀行文吧!
雙泰產業道路與宜一線起於新北市雙溪,終於宜蘭頭城大溪
位在兩個不同縣市的這條道路,也因此而使用了截然不同的編號
宜蘭縣境內是為鄉道宜一線
也是宜蘭唯一一條可以直通到其他縣市的鄉道
然而在新北市內的路段卻僅登記為農路,編號農北雙007
不過大概也因為農路標誌較少人認的出來,且僅在路口才會作標示
絕大多數人還是把雙溪境內的路段稱呼為雙泰產業道路
01▲雙泰產業道路、宜一線路線圖(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除了先前提到雙泰產業道路、宜一線與基福公路同樣位在東北角外
這條道路的起點與終點更是與基福公路密不可分
(不過基福公路比較晚通,似乎應該要倒過來講才對)
雙溪市區的起點位在與縣道102線的岔路口
(拜託不要再糾正說這叫什麼市道了)
路口上方則有基福公路雙溪外環道橫越,一旁為基福公路唯三隧道中的過港隧道
(先前基福公路的文章也曾提過這個路口)
02▲雙泰產業道路雙溪端起點,上方為基福公路過港隧道
03▲基福公路橫越於雙泰產業道路起點上空
從雙溪端一進了雙泰產業道路,景緻馬上就有種山谷農村的感覺
公路一側為陡峭的山壁,然而另外一邊卻是阡陌良田
而這似乎也是早期農田利用的最佳典範
凡是任何平坦,能夠耕作的土地一分都不浪費
而道路就盡量的往山壁退縮,避免占用到種植稻作的空間
04▲雙泰產業道路泰和路段一景
再往前行不遠,左方出現了另一條小路
沿小路向上走應該就是能夠看見雙溪大景的蝙蝠山
而在岔路口的地面上也出現奇特的指標
往雙溪方向寫了「泰和」兩字(雙泰產業道路一進來的聚落是為泰和)
而反方向卻只寫了一個「平」字
原來這個「平」字是要與「泰和」的「泰」字合起來看才有意義
指的也就是雙泰產業道路另一端的泰平村
05▲路面上寫著泰和與顛倒過來的平字,要與泰字相併才有泰平之意(逆樁拍攝)
過了蝙蝠山的岔路後,雙泰產業道路開始進入一連串的髮夾彎
從原先的雙溪流域不斷的沿著山勢往上攀升
爬上山陵的路途中,向左邊也岔出了往丁蘭谷的道路
只不過這沿路的指標都有個特色,就是通常都相當的斑駁
也好在似乎有近年新製作的藍底指標作為輔助
否則要駕駛人看清楚這些褪色的指標似乎相當的困難
06▲雙泰產業道路髮夾彎一景
07▲往丁蘭谷的路標早已斑駁到難以辨識
到了山峰之巔,同時也到了本文標題之所在:辭職嶺
根據史料記載,辭職嶺原先只是雙泰產業道路開闢前的一座無名山
1970年代,有位師專的學生畢業後前往泰平國小赴任
然古道難行,該位將就任的老師行至此山頭時感慨前途崎嶇因而辭職
這座山頭就因這位老師的經歷而被命名為辭職嶺
20多年後,雙泰產業道路修築完成
也因為此路是在該老師辭職後才興建完畢,本文標題才定為「辭職後的新路」
08▲雙泰產業道路來到山脊
09▲一旁的辭職嶺古道解說牌,此古道舊稱大樟嶺古道
雖然雙泰產業道路有著這麼一段精彩而悲戚的故事
但近年來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指出真正的辭職嶺並非位在雙泰產業道路上
過去泰平村的對外聯絡道路主要有三條
一是大樟嶺古道,全程約13公里,後來也被修築成今天的雙泰產業道路
二是三叉坑古道,全程約11公里,部分路段也被修築成產業道路(圖2路線圖中的左紫線)
三是崩山坑古道,全程約7公里,從柑腳到泰平,至今仍未變成馬路
雖然從雙溪市區到柑腳的路程有7公里,由崩山坑古道進入泰平不一定比較輕鬆
但資料指出1970年代雙柑公路(鄉道北38線)已修築完畢
從雙溪到柑腳也有基隆客運行駛(應為現在的國光客運780、781、782系列)
辭職嶺的真正位置,似乎不像路旁指標一樣那麼單純
(有關辭職嶺的考據資料請參考連結)
10▲寺廟旁的階梯即為古道入口
11▲國光客運780
在公所立的辭職嶺解說牌對面有一個像是手繪的雙溪地圖
圖面相當的可愛,也將雙溪境內的所有景點繪製於其上
像是先前基福公路文章所提及的扁扁屋、過港隧道等
而這充滿童趣的地圖除了在辭職嶺古道有之外
在雙泰產業道路的沿線上也都有這幅地圖的出現
12▲充滿童趣的雙溪地圖
從辭職嶺再往前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路旁出現了一座涼亭
位在雙溪上游的分水嶺上、雙泰產業道路路途的高處
天氣晴朗時
從涼亭上可以俯瞰周圍的山巒、遠眺遠方的東北角海岸
而這座涼亭則從附近地名丁子蘭坑、大平各取一字,命名為「蘭平千里」
(蘭指的不是宜蘭,從涼亭上看的到福隆可是看不到宜蘭)
13▲產業道路一旁有階梯前往涼亭(逆樁拍攝)
14▲蘭平千里涼亭
15▲自蘭平千里涼亭上可遠眺東北角,下方聚落應為福隆或卯澳
過了蘭平千里,馬上就從雙溪流域進入到北勢溪流域了
在過去除了沿岸居民外,大概沒多少人知曉北勢溪到底是什麼河流
然而蘇迪勒颱風來襲後造成台北居民喝黃水
也讓更多人知道直潭淨水場所取的新店溪水中
是由烏來下來的南勢溪與翡翠水庫下來的北勢溪匯流而成
相對於過度開發的烏來南勢溪流域
翡翠水庫所管理的北勢溪進行嚴格的水源地保護
蓋北宜高要不要建坪林交流道就吵得沸沸揚揚、北宜直鐵計畫為了避開北勢溪也拐了一個大彎
而遠在雙溪泰平的北勢溪極上游,也因此被列入水源地管制區
16▲進入到北勢溪流域,一旁的水源地保護公告早已斑駁
進入到泰平村後,終於有農北雙007路牌的出現
農路的標示方式與省道、縣道、鄉道大不相同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很少人會把雙泰產業道路稱呼為農北雙007
首先是農路的里程牌基本上不會寫出該農路的編號,這點比較像是國道
至於要如何知道該農路的編號呢?就要從路口的路牌看了
路牌上通常會畫出該路口的形貌、標示出農路編號、寫出前往何處
但是左上角的農路編號卻是岔出去的馬路的編號
也因此這編號會出現農北雙018、農北雙021等
卻怎麼找都不會出現農北雙007
要找這編號,只能看路口形貌旁邊小圓圈裡的數字了
17▲農北雙007與農北雙018岔路口路牌
18▲雙泰產業道路施工中
19▲雙泰產業道路泰平村內路段一景
雙泰產業道路上的知名景點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辭職嶺外
另一處就屬北勢溪上游源頭的虎豹潭
虎豹潭因潭邊的山丘如猛虎與雲豹守衛而得名
春天百花綻放,與清澈見底的溪流相映而成美景(可惜前來時已是夏天)
也使得虎豹潭成為登山客及騎士們的旅遊勝地
筆者前來記錄時也有看見遊客們在溪中戲水
只不過這裡還是水源地保護區,打造這樣的旅遊景點不知是否有些矛盾呢
20▲經濟部水利署管轄之虎豹潭
21▲虎豹潭一景
22▲虎豹潭旁的中華電信有停車場,但這裡的手機訊號仍是不太好
既然文章標題是為辭職
那就一定得要有一間學校的存在才能讓那位老師辭職了
在虎豹潭過後約800公尺處,就是該位老師原先應當前往的泰平國小
泰平國小原先設立於日本時代1898年
但隨著泰平村的人口不斷的流失
泰平國小於1991年併入雙溪國小而成雙溪國小泰平分班
直到1999年,雙溪國小泰平分班廢校
如今的泰平國小已成雜草叢生的廢墟
23▲斜坡道上去即為過去的泰平國小
24▲泰平國小大門口
25▲泰平國小操場及校舍,早已雜草叢生
從雙溪出發,越過辭職嶺,來到這座已然廢棄的泰平國小
看著校內的殘垣瓦礫,也不禁感慨偏鄉的資源是多麼的不足
因著交通的不便,使得師專畢業的老師在赴任的途中直接辭職返回
因為翡翠水庫興建成為水源保護區,使得泰平村開發被嚴格管制而人口流失
當有限的資源不斷的被投資在都會區的同時
相對被剝奪掉的也就是偏鄉的發展
而筆者也不禁要想
同樣位在新北市的淡海輕軌、安坑輕軌、三鶯線是否真有其興建的必要
還是最終一樣會淪為養蚊子的建設?
26▲泰平國小一樓走廊
27▲泰平國小二樓走廊,已被瓦礫覆蓋
28▲樓梯上去為泰平國小,一旁建築為泰平村衛生室
位在泰平國小的下方是為泰平村衛生室及泰平派出所
雖然泰平村衛生所看起來已然沒在使用
然一旁的泰平派出所除了還有警力駐守外
也為了來往於此的單車騎士而增加「太平驛站」的鐵馬驛站服務
派出所的外頭,當然又可以見到了前文所提到充滿童趣的雙溪地圖了
29▲泰平派出所與鐵馬驛站「太平驛站」
30▲泰平產業道路唯一一座較有規模的橋梁,跨越北勢溪源頭
在泰平產業道路上
還有看見一些比較特別、似乎只有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才會見到的景像
由於聚落通常距離產業道路有段不少的路程
因此這些聚落通常都會在產業道路旁設置集中的郵筒
而就算房屋就在路旁的小山丘上,也會將郵筒設到產業道路上
這些設置大概也是為了郵差在投遞郵件時的方便
至於行到產業道路尾端時路旁時常可見的「山羌出沒減速慢行」標示
筆者則是一隻山羌也沒見著
31▲泰平村內的郵筒往往集中設置於產業道路旁
32▲產業道路的尾端常常可見山羌出沒的告示牌
雙泰產業道路的沿途除了有綠底的里程牌外
近年來於地面上也有新設的棕底、上方印有桐花的里程牌
新設的地樁里程牌除了普通的數字外,還有前方通往的地名
對照於地面上的里程牌,在產業道路尾端又再次出現了一次斑駁的道路名稱路牌
只不過雙溪端的產業道路可能有在使用泰和街的名稱做為門牌
但泰平村的產業道路可能是從未使用上頭「烏山路」的門牌
33▲泰平產業道路除了標準的綠底里程牌,路邊還有新設的棕底里程牌
34▲烏山路路牌
前進到宜蘭之前,筆者在一處岔路口向右邊彎去
這條彎出的岔路行至尾端後便來到泰平村內最偏僻的聚落:灣潭
筆者曾在兩年前與map5108搭乘F811來到灣潭
離去之後,還將當時在玩的GTA3中的其中一條道路命名為灣潭路
此次前來算是回憶當時
也意外的發現從雙泰產業道路進到灣潭的路是多麼的漫長難行
35▲彎向灣潭的岔路口
36▲灣潭免巴站牌,路線已改號為F815
37▲回味兩年前灣潭的F811
接著回到雙泰產業道路上,繼續往宜蘭的路前進
在19公里處,出現了農路農北雙007的最後一面路牌
路牌也明確著寫著前行是為宜蘭大溪,往後轉則可回到泰平村
一旁插著的里程牌,則為鄉道宜一線0公里
從逆樁宜蘭大溪往泰平的方向看
向旅人歡迎的則為過去雙溪鄉時代所設置的歡迎光臨雙溪鄉石碑、以及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地公告
接下來的文章就進入到宜蘭縣境內了
38▲泰平產業道路行至尾端進入宜蘭縣境內
39▲回頭望向泰平產業道路
40▲從泰平產業道路與宜一線交界處遠眺雪山山脈山脊
宜一線另外的名稱為大溪產業道路,或為一旁住家門牌所使用的內大溪路
不過與山另外一頭的雙泰產業道路不同的地方在於,外地人多半會稱呼這條路為宜一線
宜一線沿途只有一些零星的住家及廟宇
聚落位在山腳下與台二線濱海公路的交匯處旁
宜一線本身能紀錄的東西不算太多,但卻是個俯瞰下方大溪聚落的好所在
一旁的鶯石尖同為登山客所喜好的聖地,俯瞰景的角度也較宜一線好上許多
41▲宜一線有一小段採用剛性路面
42▲從宜一線上俯視大溪市區,遠方還有漁船進港
43▲能與龜山島合影的公路也不算多,宜一線的沿線風景都很不錯
宜一線在短短的十公里內,從近500公尺高的雪山山脈上降至海平面
這路途中自然也是少不了密集髮夾彎的出現
而特別的地方,在於這裡的髮夾彎相當容易拍攝
只要站在較高處的路旁,便能將下頭髮夾彎與大溪聚落全部收藏進相機裡
與北34線金水公路的金瓜蛇彎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這裡車輛較少,要曝出完美的車軌可能會困難許多
44▲接近大溪聚落的地方有密集的髮夾彎
45▲宜一線髮夾彎與山腳下的大溪市區合影
行到山腳下,便進入到大溪聚落裡了
大溪聚落位在濱海公路旁,一出門就是宜蘭線鐵路的平交道
濱海公路側的入口有明山寺所立起的「大溪社區」門牌
一旁的路標則是寫著「大溪里、宜一線」
而這或許也是多數人會稱呼其為宜一線的原因
46▲過了最後一個髮夾彎,就將進入到大溪聚落裡了
47▲大溪聚落旁的平交道
48▲從台二線濱海公路回望宜一線
49▲大溪里、宜一線路牌
雙泰產業道路、宜一線的紀行文在頭城大溪畫下句點
至於前面所提到與這條路非常相關的基福公路呢?
是的,基福公路延伸宜蘭計畫於貢寮市區旁彎入山區後
將再打一座穿越雪山山脈的隧道,接著再用類似於基平隧道口的髮夾彎減緩坡度
最後與宜一線一樣在頭城大溪畫下終點
為何在文章的最末又再次提到基福公路的事情呢
也是因為在上星期,宜蘭立委陳歐珀證實公路總局將再次研擬基福公路延伸宜蘭計畫(連結)
新聞中也提到國道五號每逢假日塞爆,導致遊客不敢前來而餐廳與民宿門可羅雀
但筆者仍是要再次強調
國道五號最根本的問題仍是在於過於鬆散的匝道儀控管制
導致運能低的小客車橫行,而運輸效率高達10倍以上的大客車卻無法取得優先通行權
如此一來當然會造成民眾沒有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
沒有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自然就會選擇自行開車往返雪山隧道兩頭
最終造成國道五號每逢假日壅塞無比,但疏運效果又無法最佳化
這樣的現象
不管是基福公路延伸宜蘭計劃想要復活、或是再更早就被掩埋的北橫快宜蘭計畫要挖掘出土
都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而已
50▲基福公路延伸宜蘭最早的計畫將從大溪溪的對岸接到濱海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