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信義線自2013年11月24日星期六開通
為台北市境內的第二條通車的東西向捷運路線
與1996年通車之淡水線同為紅線
但在路線營運上
目前尚無常態列車可從信義線直通淡水至復興崗各站
01▲本次信義線通車範圍圖
作為台北市境內之第二條東西向捷運路線
信義線在紓解板南線人潮的功用上
自通車至今的兩個月台已有明顯成效
然而其尖峰六分鐘離峰八分鐘(簡稱為尖六離八)的班距
且列車營運模式過於複雜
仍為多數乘客所詬病
信義線通車後,為考量與新店線同為綠線之松山線尚未通車
因此在列車的營運模式上
北捷尚未將淡水線與新店線直通之「南北大動脈」截斷
若仔細比較信義線通車前後南北大動脈的運行區間
則可以發現「淡水-新店」列車是繼續保留的
而「北投-台電大樓」則在中正紀念堂站轉向,改為「北投-象山」
至於也是綠線的小南門線列車「西門-中正紀念堂」
被延長至台電大樓成為「西門-台電大樓」
本次通車範圍包含六車站
因此文章將切成兩部分
本文將記錄象山、台北101/世貿、信義安和三站
而下篇文章將有大安、大安森林公園、東門
以及配合信義線通車後,中正紀念堂站及西門站的月台運用方式進行介紹
最後則會有第三篇文章簡述信義線通車後
信義路上原有公車路網更動
R5 象山
象山站為本次通車最東端的車站
依照北捷的規畫
象山站再往東尚有R4信義松德站、R3中坡站(名稱皆為暫定,實際請以未來公告為主)
但在編碼上,這些車站卻沒有任何一個是R1
原因是在最初規劃時
是將淡水線及新店線做為同一路線
後來英國BMTC才將本計畫更動為L型路網
因此淡水線在編碼上,是延續著新店線的編碼
自南端G1新店站開始,至中正紀念堂站為G11/R11
再往北至淡水則是R33
因此信義線的編碼是從中正紀念堂的G11開始
往東序號依次遞減
至目前最東端的象山站為R5
象山站位於中強公園旁
以鄰近四獸山之一的象山命名
然而車站英文翻譯卻為Xiangshan
沒有將「象」的意象翻譯出來相當可惜
車站旁的中強公園為台北樹蛙保育地
因此車站內的公共藝術以「樹蛙之歌」做為主題
02▲中強公園內的樹蛙石雕
03▲中強公園一景
象山站的位置緊鄰信義快速道路
在施工時,為避免影響上方川流不息的車流
並未像其他車站一般採用明挖覆蓋的工法
施工經費也因此飆高
是造就信義線成為每公里造價最昂貴的「黃金路線」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尚有埋設共同管線等)
雖然本站就位在信義快速道路旁
但目前卻沒有任何公車路線可從本站直接利用信義快速道路通往木柵、深坑等地
主因是本站外「捷運象山站」之公車站牌距信義快速道路入口稍近
在安全考量之下
「捷運象山站」之站牌不僅不停靠進出信義快速道路的公車路線
甚至不上快速道路的路線只有部分停靠
往東的站牌停靠路線為自松仁路轉彎過來的路線,含20、37、46、612、紅56、藍10等
往西則是停靠直行信義路的路線,含207、紅56、藍10、信義幹線、信義新幹線等
其餘路線若要搭乘則須步行較遠,至「信義行政中心(松仁)」或「信義行政中心(信義)」
是美中不足的部分
因此若要搭乘行駛信義快速道路的公車路線
現階段仍是建議自市政府站候車前往
04▲自象山站三號出口出站後即可見信義快速道路
05▲信義快速道路入口。前方階梯為人行地下道
06▲信義快速道路匝道與遠方象山站三號出口及台北101
二號出口位於信義路南側中強公園內
在造型設計上,與對面的一號及三號出口大相逕庭
由稍圓的砝硠版撐起主結構
側面再以大片玻璃向外延伸
正面則是以兩根立柱俐落的撐起向外延展的雨遮
與中強公園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筆者私自認為是信義線各站造型美感僅次於大安森林公園站的出口建築
07▲出口二背面
08▲出口二正面
09▲自出口二內拍攝
象山站施工時為維持上方車流順暢而未明挖覆蓋
較東門站以外的信義線各站深
而出口又是以單一電扶梯直通地面與穿堂
而未採取常見的二段式電扶梯
因考量到懼高症患者對此高度可能較為敏感
將電扶梯增加波浪型的緩衝區
此設計也是台北捷運路網中的首見
10▲出口二內的波浪電扶梯。側牆上另有類似兒童塗鴉的公共藝術
象山站一號及三號出口位於信義路北側
出口造型也相仿,均是用約2/3圓的圓拱做為主結構
另一側則是以一直線的玻璃解決
顯得簡潔有力
出口一內部同出口二,均設置波浪電扶梯以解決高度問題
但出口一的電扶梯在設計上是單向向上運轉
可能較無設置波浪電扶梯的必要
而出口三則是用兩段式電扶梯,在中間加入轉接層
也是象山站唯一無波浪電扶梯的出口
11▲出口一外觀
12▲出口一電梯
13▲出口一如同出口二,採用波浪電扶梯增加高度緩衝
14▲出口三外觀
15▲出口三內部採用轉接平台以減少高度落差。電扶梯與樓梯的轉接平台高度不一
16▲出口三的樓梯及電扶梯在穿堂層為對向,至上方轉接平台才相連為同向
象山站以「樹蛙之歌」做為公共藝術主題
站內也有許多充滿童趣的畫作
穿堂層與月台層配置各兩組電扶梯及樓梯
共有四個動線可往來,也是信義線各站月台的標準設計
17▲象山站內「樹蛙之歌」公共藝術一景
18▲軌道側牆上充滿童趣的畫作
19▲象山站的月台寬度稍窄
20▲樓梯並未並非一直線向上,而需向兩邊拐個彎才可抵達穿堂層
21▲象山站尾端的終端站告示,不知何時才會繼續向東延伸?
R6 台北101/世貿
台北101/世貿站如同站名所示
位在曾是全球最高建築的台北101及世貿一、三館旁
與象山站同在信義計畫區內
本站原站名為「世貿中心」
而後北捷考量到台北101及世貿均有其識別性
因此將台北101也加入站名當中
與原先之世貿做為並列站名
也是台北捷運第一座有並列站名的車站
站名英文則是Taipei 101/World Trade Center
與世貿中心標準英譯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有所出入
北捷對此解釋為考量到前方101已有Taipei之稱
無須再將世貿之Taipei加入,以免站名冗贅
22▲自出口四抬頭即可看見上方的台北101
台北101/世貿站共有五座出口
除出口四與台北101共構外
其餘均為獨立建築
造型則前述之象山站類似
較有特色的則是出口二、出口三旁的通風井
在設計上與台北101相仿
23▲出口一緊鄰世貿一館,每有展覽時總是人滿為患
24▲出口二位在世貿一館對面,可以輕易的將台北101拍入照片當中
25▲出口三則在出口二背面
象山站、台北101/世貿站、以及接下來的信義安和站
是北捷各站在出口站名標示牌上唯三未採用「北捷流」的車站
傳統的風格是用各線代表色作為底色,再以白色或黑色文字寫出車站名稱
但這三站卻使用乳白色做為底色
打破傳統風格,完美的與出口建築融合在一起
顯得高雅又大方
26▲出口五位在市府路及世貿一館旁。旁邊的電梯告示牌則是傳統的北捷風格
27▲出口二及出口三背面的通風井,在設計上有台北101的樣貌在其中
唯一與台北101共構的出口四
與主站體距離較遠
是唯一一個需要利用連通道連絡的出口
也是本站唯一一個位在地下一樓的出口
踏出出口四之後,映入眼簾的往往便是一群抬頭拍照的觀光客
若是好奇這些人究竟是在抬頭看什麼東西的話
您也可以一起抬頭查看,因為台北101就在您的頭頂
於是大家就從「低頭族」搖身一變,成了「抬頭族」(誤)
出口四的連絡道也是本站唯一有公共藝術的地方
利用翻牌的意象表現上方人臉的變化
還有一些詩作也是藉由此公共藝術展出
除了兩邊側牆,上方天花板也有人臉翻牌
讓您在進入此連通道時就預先做好出去後抬頭看台北101的準備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此連通道在公共藝術以外的地方
全部打上了廣告
讓人不禁好奇旁邊的老奶奶究竟是住在台北101/世貿站,還是跟全聯先生一起待在海洋都心
28▲出口四與台北101共構,可見大批觀光客抬頭觀看世界第二高建築
29▲出口四是唯一位在地下一樓的出口,要到地面層須利用101地下廣場的電扶梯或樓梯
30▲台北101地下廣場與一樓的信義路大門
31▲出口四連通道裡的電扶梯及電梯
32▲出口四內的公共藝術及後方的大幅廣告牆
本站在穿堂層非付費區空間的地板上
設置具有台北101意象的地磚
而月台則是較信義線其他非轉乘站寬敞
但此寬度在應付展覽時的大批人潮上仍是些微不足
33▲站內非付費區地磚有台北101的意象在其中
34▲出口一旁一樣有大幅的廣告牆
35▲穿堂層與月台層之間的樓梯如同象山站並未一直線抵達,需向旁邊拐個彎
36▲付費區內電梯旁還放置些花花草草
37▲台北101/世貿站月台較為寬敞,電扶梯與月台末端尚有頗大的空間
38▲C381車內LED顯示器。擁擠的文字空間顯示北捷排版仍需加強。C301型則無此問題
R6 信義安和
信義安和站原先命名為「安和路」
但在考量安和路較長,可能不具識別性
且文湖線上之南京東路站未來配合松山線通車將更名為「南京復興」後
未來可能不會再以路名作為車站名稱,而改採用路口
以免南京東路站之現象重演
本站位在信義路上安和路-通化街之間
自出口三、出口四出來後向東南走一段路即可抵達通化街及臨江街夜市
在夜生活的豐富度上也僅次於台北101/世貿站
39▲信義安和站內非付費區的地磚
信義安和站附近的住宅密度相當高
由於北捷的新法規定非共構出口與鄰近建築之間必須留有一定的距離
因此本站的一號及二號出口是以縮減車道的方法來興建
一號出口位在信義路北邊的安和路上
而二號出口則是在安和路西邊的信義路
若開車自安和路南邊向北行駛
則可以明顯的看到安和路過文昌街後車道明顯縮減
而信義路向東行駛也可以看見過186巷後車道有所縮減
在行車上不得不多注意,以免直接衝進出口中
40▲出口一外觀
41▲安和文昌街口。由此圖可見安和路過文昌街後車道明顯縮減
42▲出口二
43▲出口二外的信義路。可見信義路車道也有明顯的縮減
出口三及出口四位在通安街兩側
兩兩配置成一組
出口三為單向向上之電扶梯,而出口四則是純樓梯
在規劃上則是將出口三視為「出站」,出口四視為「進站」
此現象亦可在東門站及民權西路站見到
信義安和站的出口一到四為同一組設計樣式
均以橢圓拱做為主體
背面則像哆啦A夢的縮小機一般縮進地下
但尾端卻切除,並未完全與地面相連
44▲出口三與出口四兩兩一組,位在通安街兩側
45▲信義安和站出口背面尾端均未與地面直接相連
46▲出口內的鐵門顯得相當豪華
出口五是本站唯一一個共構出口,上方共構建築仍未開工
此出口也是本站最氣派的一個
除有兩座電扶梯及一座樓梯外,地下的轉接層也相當寬敞
跟新莊線台北橋站有得拼
47▲出口五為共構出口,上方的聯開大樓尚未開工
48▲出口五正面,為這三站唯一採用北捷傳統風格的出口告示牌
49▲出口五內的轉接平台
為配合安和路過去坡心埤填平的歷史
本站的公共藝術主題定為「水城台北」
其實除安和路曾為水圳外
台北許多道路都是由河道或埤塘填平
像是最出名的新生南北路,還有復興南路、中坡南北路等
信義安和站的穿堂層僅月台層僅有兩條動線
是信義線各站中最少的一個車站
但每一動線卻配置各兩座電扶梯及一座樓梯
因此也算是相當足夠
50▲付費區與非付費區的矮牆玻璃上為水城台北意象的畫作
51▲信義安和站軌道側牆
52▲信義安和站月台層一景
53▲月台層與穿堂層雖僅有兩動線往來,但卻都配有兩座電扶梯及一座樓梯
學測結束後到現在也已經一星期
原本想說一考完就要開始來寫新文章
卻一直懶得動筆(誤,應該是動鍵盤)
直到這兩天才把這篇文章打出來
至於考得怎樣這類的話題我們就別提了吧XDD
最近計畫除了有信義線的三篇文章之外
應該還會有捷運萬大樹林線先導公車及改建成為海科館線的深澳線
如果有想要建議一些新文章的取材主題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處回應
也謝謝大家的指教
同時謝謝同學幫我畫頭貼那隻可愛的企鵝:D
延伸閱讀:台北捷運信義線 大安-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