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交通紀錄文

獻給今年二月曾兩度造訪的台24線霧台公路

筆者在小時候便聽說了日治時期的兩條橫貫公路於二戰結束後便逐漸荒廢

其中一條為烏來至雙連埤、另一條則是自霧台到知本

而這兩條公路在1970年代開始有重建的計畫

當時也有新北橫及新南橫的別稱出現

然而時至今日仍只是躺在地圖上,於2014年及2011年分別解編東邊無法橫貫的路段

 

第一次對霧台公路感到興趣是在2013年谷川大橋通車時

在谷川大橋通車前,全國最高橋梁出現於國道六號國姓交流道路段

68公尺高的橋墩,使國姓交流道以「橋聳雲天」的名號獲選為公路八景

不過在谷川大橋通車後

高達99公尺的橋墩,讓國姓交流道相形失色

只可惜過去行駛至霧台的屏東客運8233在八八風災後因路斷而縮駛至三地門

雖於去年12月正式復駛回霧台

然而筆者與友人仍是決定於今年2月騎車前往

順道紀錄下台24線上的風光

(註:山區路況不穩,如欲前往仍請先查詢公路總局消息)

記錄當天的能見度不佳,因此照片品質也較差,希望各位能夠諒解

01▲屏東客運8233,曾因八八風災路段而縮駛至三地門五年多

 

本文在撰文之初曾想將新南橫加入標題中

然在思索後決定把標題定為「谷險橋霸向天祖」

其中谷險橋霸中的「險」及「霸」為谷川大橋中「川」與「大」的同韻字

而向天祖則是因橋高向天、公路通往原住民的祖靈所在

02▲台24線霧台公路路線圖

 

台24線起自屏東,終於霧台阿禮

途中經屏東市、長治鄉、鹽埔鄉、三地門鄉、霧台鄉等

其中吉露至阿禮路段在八八風災後仍未復舊完成

目前尚維持在便道的標準而已

 

台24線起點與台3線交會,位在屏東市區南邊

向東行至萬年溪後,往東北方向一路延萬年溪進入長治鄉

在建國路彎向自由路的路口上方有座造型特殊的橋梁

為屏東近年所興建的自行車道的一部份,命名為「萬年溪景觀橋」

同時串連起西北岸的勞工公園與東南岸的萬年公園

在跨越溪流的部分則有一對宛如翅膀的頂篷設計

為象徵過去駕馭牛車開墾的「牛車掛」

03▲台24線起點,位在屏東市區

 

04▲台24線於萬年溪向東北彎,橫越萬年溪上頭的為近年新闢之自行車道

 

一路延萬年溪向東北的路上,於復興路口與台27線交會

整個屏東平原在公路分布上的特色大概就屬擁有相當多的省道

縱向省道有台1、台3、台17、台25、台27、台21改號的台29

橫向省道則有台22、台24、台28

這些省道有不少是從過去的縣道升格而來

就連本文的台24線在最早編定公路時也是為縣道190

直到後續升格為台22線、再改號為台24線

也造就了屏東平原省道密度相當高的現象

(不過全國密度最高的應該還是首善之都台北XD)

05▲台24線與台27線交叉路口

 

接著來到與台鐵交會處

近年台鐵推動高雄計畫及屏潮計畫

(不過不少人將兩計劃合稱為高潮計畫,不知道這樣叫會不會比較高潮就是XD)

把高雄屏東地區不少路段的鐵路進行立體化

不過鐵路從屏東車站出發往南時

為跨越萬年溪,本身與台24線即為立體交會

也可以說屏潮計劃本身對台24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06▲台24線穿越台鐵萬年溪橋下方

 

穿過台鐵跨越萬年溪橋後再往北行一段距離

來到屏東縣文化處前的岔路口

台24線在此路口向右彎去,為屏東市內的最後一段

較先前狹窄許多的路幅,配上道路兩側的騎樓更有台灣傳統市區的感覺

最後再跨越叛散埤的長興橋後再向左彎,正式進入到長治鄉

07▲台24線於屏東縣文化處前往右前方路口彎去

 

08▲台24線於長治(長興)市區內

 

行過長治鄉內長興、崙上、德協三個聚落後,來到國道三號長治交流道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單車休閒

也為車友建置了所謂的「單車國道」,讓自行車有更友善安全的騎乘環境

保障單車騎士權益的同時,對於其他用路人也算是福音

能夠減少自行車與其他車輛於馬路上爭道

而在屏東段的單車國道設置於國道三號高架橋下方

形成同一條路廊上同時有汽車國道與單車國道共構的景像

單車專用的道路上,遇到路口時還另外有專屬的紅綠燈號誌

綠燈時也就像小綠人一般會向前前進

下次行經時不妨跟這些小綠「車」打聲招呼

09▲國道三號長治交流道正好設置在台24線路口兩側,除交流道外還有單車國道的指標

 

10▲國道三號下方的單車國道,旁邊的小綠車與小綠人般會向前移動

 

穿過國道三號及單車國道後

「繁華地區」的指標赫然豎立在預告路牌上

筆者第一眼看到這路牌時,還不禁納悶了一下這繁華到底是形容詞還是名詞

如果是形容詞的話

指的就是前方這個地方比周圍地區還要繁華,言外之意也就是周邊比較荒涼

不過繼續向前行後發現繁華是聚落的名稱

規模也大到台24另外開闢了約兩公里的外環道繞過繁華市區

或許「繁華」這兩個字裡的意涵就真的是這個村落繁華許多吧XD

11▲繁華地區的指標

 

12▲台24線繁華外環道,一旁正好是南台灣最常見的檳榔林

 

接著離開長治鄉,進入鹽埔鄉久愛及振興

振興市區的東邊緊鄰著隘寮溪

台24在出了振興後並未直接跨越隘寮溪

而是從原先的東北向轉為東南向,沿著堤防到內埔的水門

最後在水門市區外直接向左岔出三地門大橋

突如其來的岔路自然也代表著三地門大橋應為新線

而事實上,舊線的三地門橋正位在水門市區裡頭

13▲台24線在經過久愛及振興後一路延隘寮溪南岸前行

 

14▲進入水門市區前,往左方岔出三地門大橋,舊線的三地門橋則是在市區裡

 

15▲隘寮溪北岸的T字路口為台24線及185線的新舊線交匯處

 

三地門大橋上,台24與屏東沿山公路185線短暫的逆樁共線

此一短暫的共線在三地仙公廟外的岔路結束

而台24在此路口向右拐出,正式進入到山路路段

不過在路口不遠處,一旁的告示牌馬上寫出「連續彎路27公里」

雖然預告著前方的道路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被征服

但本文真正的重頭戲到這裡才開始呢!

16▲台24線與185線短暫的共線在三地仙公廟前結束

 

17▲路口不遠處即為通往三地門的山路

 

從山腳下跟隨著山路蜿蜒兩公里,進入到三地門部落內

但在市區外出現了一面很明顯是誤植的三地門鄉界牌

因三地門鄉界是畫在山腳下的隘寮溪

而非緊鄰在三地門部落外

假使橋梁上真的不適合擺放鄉界牌

一路上來的山路如此之長,也不乏能夠設置的地方

公路總局應該要好好想想是否該把這面鄉界牌擺到更接近鄉界的地方

(更上頭的霧台鄉界牌也有同樣的問題,直接置於霧台部落內)

18▲三地門鄉鄉界牌位在三地門部落外,然而鄉界距此卻已有兩公里

 

霧台公路所行經的路徑為三地門部落較外圍區域

雖然三地門鄉已在1992年由三地鄉正名為今日名稱

然而村名並未隨之更動,仍維持三地村

公路以西北的區域,是在日治時期所規畫的棋盤式街道聚落

從公路在市區的爬升幅度

不難看出來即使這個村落是山中較為平坦的地區,但坡度仍算是不小

19▲三地門部落外的三地村導覽圖,並未隨著三地門鄉正名而更著改名

 

20▲霧台公路於三地門部落內路線雖直,卻有著不小的爬升幅度,最前方的陡坡已然改線

 

三地門鄉公所位在三地門市區的高處

公所外頭的大門為當地排灣魯凱兩族傳統房屋的石板屋形式

不過看起來應該是水泥建築,外頭再另外加工做成石板的樣式

三地門鄉公所對於旅人可算是相當重要

如要進入到三地門再上去的深山,須辦理甲種入山證

而三地門及霧台地區的甲種入山證須在鄉公所旁的分駐所辦理

21▲三地門鄉公所,前往霧台需在裡頭的分駐所辦理入山證

 

22▲三地門鄉公所至三德管制站的山路一景

 

三地門鄉公所再向上將近四公里的地方為三德管制站

先前於分駐所辦理的甲種入山證便於此地繳交

(也有聽說未辦理入山證直接闖入,然而入山證另一方面也是在山難發生時能夠確認誰在山上,為了自身安全建議還是辦理)

三德管制站本身為在達來村,達來部落也正好位在管制站旁

就在地地名來說應該是會命名為達來管制站才對

不過達來部落原先位在隘寮北溪的對岸,直到1989年才遷至現址

而三德管制站即有可能是在達來部落遷村前就已設立

設立之時,應當是取三地及德文兩部落之名合稱

23▲三德管制站,前往霧台鄉需在此繳交入山證

 

24▲三德管制站另外設置山友服務。6至17時需申請入山,其他時段不知道需不需要辦理?

 

三德管制站過後的霧台公路進入到地質較為敏感的地帶

路旁不時有「邊坡路基下陷請小心駕駛」的警告牌

在29K的左轉彎後,可以明顯的看見溪谷旁的公路土石流失嚴重

也不難看出大自然反撲的力量

只希望蓋起的幾座明隧道能夠保護用路人的行車安全

25▲霧台公路在三德管制站後邊坡較為不穩,需小心駕駛

 

26▲隘寮北溪的回頭彎正好看見山谷中的霧台公路邊坡流失不少

 

接著在31.5K的大下坡後

迎面而來的正是本文標題的來由

谷川大橋觀景台與八八風災救災英雄紀念碑

99公尺高的橋墩及一旁的紀念碑

在用路人欣賞高聳橋墩景色的同時,同時也提醒著我們應該保護自然

否則八八風災所造成的災害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

27▲從三地門鄉的觀景台眺望前方的谷川大橋

 

28▲觀景台旁另外設置八八風災救災英雄紀念碑

 

29▲谷川大橋霧台端

 

谷川大橋的前身為1972年所興建的第一號橋(或伊拉橋)

於2009年的八八風災時遭隘寮北溪沖毀

風災前的隘寮北溪原為寬約50公尺的涓涓細流

但在風災時,因溪水暴漲並挾帶大量的土石

除橋梁遭沖毀外,河床寬度也瞬間變成了200公尺

從原先蔚藍的河水成為現在溪床土石裸露的景像

新建成的谷川大橋也從原先第一號橋15公尺的高度一舉抬升為99公尺高

30▲2001年的衛星圖上,霧台公路在跨越隘寮北溪處仍然蜿蜒,而隘寮北溪則是道涓涓細流(Google Earth)

 

31▲八八風災後隘寮北溪加寬四倍,紅線為舊線,白色橋梁為臨時橋,在更上方的則為興建中的谷川大橋

 

除橋面加高外

谷川大橋在建築上為防止橋墩再遭河流沖毀

採用140公尺的大跨距,以盡量減少於河床中落墩

不過較少的橋墩也使谷川大橋僅有「高」的景緻而已

再者由於兩岸的山谷均較橋梁為高

也使谷川大橋少了國道六號國姓交流道一系列60公尺級橋墩立於平原旁的壯闊感

32▲從霧台端的橋台回望谷川大橋

 

33▲從谷川大橋下方的谷川部落仰望谷川大橋99公尺高的橋墩,不難感受其高聳

 

谷川大橋繁多的別稱,也正與一旁的部落名稱有所關連

谷川部落舊名為Kurhengre

於日治時期更名為「イラ社」,譯為中文後為伊拉部落

但當時卻也同時有另一個日式的名稱「谷川」

國民政府來台後,部落繼續維持著伊拉的名稱

霧台公路的舊線上也仍有過去的「伊拉」路牌擺在霧台往屏東方向的路上

隘寮北溪上的新橋建成後

據傳因部落不喜歡日本人所訂的「伊拉」,故與公路總局商議將新橋訂名為「谷川」

但谷川本身也是為日式名稱

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恐怕就非我們這些外人能輕易得知了

34▲從霧台公路至谷川部落的舊線上仍有「伊拉」的舊部落名稱牌

 

35▲霧台公路的新線已將伊拉的指標改為谷川

 

36▲谷川部落至霧台公路新線的舊線連絡道

 

對於谷川部落舊名「イラ社」的另一個說法

是由於谷川部落為霧台的門戶

故日本人以歡迎「いらっしゃい」取前二字而成

不過筆者對此說法較為存疑

因在翻閱1907年日本人所繪的蕃地地形圖及1944年美軍所繪的地形圖中

從三地門到霧台的道路沒有任何一條是經過谷川部落的(隘寮北溪應也不便行船)

當時所走的道路從三地門直接抵達德文部落(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何管制站名稱為三德)

再從德文部落行經佳暮部落(同樣位於霧台鄉)

之後向下切至隘寮北溪,跨越河流後到現今的神山、霧台

而谷川部落做為霧台的門戶

應該是在國民政府修築霧台公路,並進一步打算通至台東時才選擇這條路徑

 

(感謝網友補充,相傳此地居民40歲即會離開人世,伊拉即為離開之意,連結

37▲紅線為美軍所匯之日治末期道路,應為可通至台東之越嶺道(底圖: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自谷川再向上行四公里多,途經第二號橋

來到彼此相鄰的神山部落及霧台部落

霧台鄉公所則是位在海拔較低的神山部落裡

兩部落近年因櫻花及谷川大橋的通車成為觀光景點

筆者二月前往時也正好碰上櫻花盛開的季節

兩座規模不大的部落甚至因為過多的觀光客前來而出現塞車的情況

38▲神山部落路牌,一旁的88美食應該不是因為八八風災才如此命名的吧?

 

39▲神山至霧台的路上綻放的櫻花吸引用路人駐足欣賞

 

40▲霧台部落外的石碑

 

台24線在霧台部落向上約四公里處路線標準驟降

由於已經未達一般省道標準,故在往後到阿禮的路段降格為台24線臨45便道

便道起點牌的後方,則是同在八八風災時所形成的阿禮大崩壁

雖然名稱為阿禮大崩壁

但實際的崩壁位置及受害最深的村落卻為吉露

根據後來到阿禮時公主的說法,吉露部落有1/3左右直接被土石沖進山腳下的隘寮北溪

吉露部落也在風災後遷村

41▲台24線在八八風災後僅維持可通行之便道標準,便道起點牌後方即為阿禮大崩壁

 

42▲大崩壁一旁即為吉露部落

 

筆者第一次上霧台時因租車時間將屆,又因不確定前方路況

故僅騎至便道起點直接折返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因抵抗不了到終點阿禮的誘惑而再次踏上了旅程

從便道起點至終點阿禮僅有兩公里多的路程

然而沿途卻有兩處規模較大的崩壁,考驗著用路人的行車技巧

雖然整體來說並沒有縣道197的碎石路那麼難以通行

但稍一不慎即會墜入一旁的溪谷中

43▲台24線臨45便道一景,雖山谷旁已放置紐澤西護欄,但在行駛時仍需注意安全

 

44▲從地面的柏油路痕跡可以明顯的看出過去的公路在較為外緣的位置

 

從霧台到阿禮的路段雖已降格為便道

但除了崩壁外的路段,路面標準尚稱完好

於便道一公里處(也就是約46K處)的兩旁甚至還有茂密的樹林

與道路合影起來倒有種山中祕徑的感覺

然而好景不常,過了一公里處不遠後隨即就是第二處大崩壁了

45▲台24線臨45便道一公里處

 

46▲第二處大崩壁

 

第二處大崩壁過後再往右拐個大彎,來到霧台公路的最後一個岔路口

岔路的右方上去即為阿禮部落,便道的路徑也是往右方而去

只是在岔路口並沒有明確的指標

從右方的岔路上去後會再經過兩個髮夾彎

最後看到的是台24線臨45便道的終點牌豎立在路旁

而阿禮部落的主線則還要再往右走兩個髮夾彎才會抵達

47▲第二處大崩壁過後出現的岔路口,往右可到阿禮部落

 

48▲台24線臨45便道終點,阿禮部落則在更過去的兩個髮夾彎後

 

雖然台24線在阿禮部落外正式告終

但由於知道過去有闢建至台東知本的新南橫公路計畫

又阿禮部落再更東邊有小鬼湖林道

因此筆者與友人判定在部落的更後頭應該還有可通行車輛的道路才對

然而卻這樣誤打誤撞的到了阿禮部落的頭目家屋

二月底的霧台櫻花已謝,然而阿禮的山櫻花卻仍然綻放著

頭目家屋外的平台另外架設了一個應為原住民傳統形式的盪鞦韆

當天也有看見小朋友盪著鞦韆

雖然阿禮部落已經遷村下山,但年邁的公主卻仍然堅守在山上

筆者也從公主的口中得知吉露部落的故事

49▲阿禮部落頭目部屋外頭的櫻花在二月底仍然綻放

 

50▲頭目部屋與部屋外鞦韆一景

 

再離開阿禮部落前

筆者仍是循著村落裡各種有可能繼續往東的路走

然而唯一能繼續向東行的路卻是直接通往部落的下方

於是筆者再次回道進入髮夾彎前的岔路口,向左邊的那條岔路行去

岔路後方的道路僅剩下兩條明顯的車輪軌跡,已經連省道便道的水準都稱不上

向內行駛一段距離後右方突然出現另一條路匯入

也是方才在阿禮部落內唯一一條能夠繼續向東邊的道路

匯入過後的道路繼續向遠方的山頭攀去

應當就是過去的小鬼湖林道,也就是日治時期可通行至台東的越嶺道了

51▲兩條明顯的車輪軌跡,應為小鬼湖林道

 

arrow
arrow

    Icypengu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